请稍候...关闭

回到明朝當暴君

天煌貴胄

歷史軍事

朱曉松覺得自己挺倒黴的,真的。在自己掐了大腿不清楚多少次,並且對周邊環境確認了無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七百壹十二章 讓百姓出門做工的難題

回到明朝當暴君 by 天煌貴胄

2019-5-17 14:13

  後世的鐵老大是怎麽運營的來著?
  雖然天天罵鐵老大,也從網上看過不少資料,但是崇禎皇帝依然不了解鐵老大具體的運營模式。
  但是有壹點是可以肯定的,最初的時候,鐵老大跟其他的國企基本上是壹樣的,從子弟學校再到自己的法庭、警察等等體系都是完備的,完全就是壹個小社會。
  毫不客氣的說,鐵老大就算是甩開了其他部門自己單獨玩也沒有任何的問題。
  當然,鐵老大再牛逼,上面還有更厲害的婆婆管著,到後來也變得老實了,以至於鐵路系統的乘警系統算是廢的差不多了——這要是換在沒被婆婆收拾之後,還高鐵占座?乘警就直接教那些渣渣們做人了!
  後世的鐵老大壹開始是怎麽牛逼,後來又是怎麽廢了,崇禎皇帝不太清楚,現在的問題是大明版鐵老大該怎麽處理。
  尤其是涉及到銀子的問題。
  存在鐵道部手裏肯定是不行的,畢竟財帛動人心,真正的聖人有,但是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清廉或許是因為貪腐的回報不夠高——人心是經不起試探的。
  但是現在郭允厚瘋狂的暗示鐵道部把所有的銀子都放在國庫裏面,估計洪承疇答應的可能性也不太大。
  自己給洪承疇的任務不少,光是鐵路壹條條的修下來還有維護的費用,也足夠讓人想死了,現在好不容易自己有了賺錢的機會,不用再去戶部求爺爺告奶奶的弄銀子,洪承疇怎麽可能願意讓戶部橫插壹道。
  那麽問題來了——自己這個當皇帝的,該怎麽決斷?到底是偏向戶部還是放任鐵道部,再弄壹個後世的鐵老大出來?
  想到這裏,崇禎皇帝幹脆把目光投向了溫體仁和施鳳來。
  對於崇禎皇帝來說,大明版的鐵道部就算是變成了後世那個牛逼哄哄的鐵老大,其實也沒有什麽了不起的,自己壹道旨意下去,鐵道部就會從大老虎變成乖小喵。
  既然變成什麽樣子都不用擔心,那不如幹脆把這事兒扔給溫體仁他們去頭疼好了——自己的意見不壹定是最適合現在的大明的,反倒是溫體仁他們,雖然眼界沒有自己的寬,但是提出來的意見,肯定是最符合眼下情況的。
  溫體仁和施鳳來對視了壹眼,都互相感覺到了對方那股蛋蛋的憂傷。
  好好兒的正看著戲呢,這個突如其來的鍋就甩過來了,太他娘的嚇人了!
  施鳳來現在除了個顧問的頭銜之外,等於是無官壹身輕,自然也就少了許多顧忌:“啟奏陛下,臣以為鐵道部所收上來的票銀,當壹分為二,壹部分繳入戶部,另壹部分則是要留在鐵道部,進行新開線路的建設與原有線路的維修。”
  郭允厚哼了壹聲道:“若依施顧問這般說法,那鐵道部就是不需要國庫調撥銀子以修建鐵路了?”
  施鳳來笑瞇瞇的道:“倘若沒有了這筆票銀,國庫之中可就不僅僅是調撥修建鐵路的銀子了,便是連維護的費用都得從國庫調撥。
  我等所乘坐的這列火車如何,想必郭部堂也有自己的體會,如此鋼鐵巨獸,維護起來的費用肯定也不會太少吧?”
  郭允厚的臉色更加難看:“之前鐵道部報上來的預算裏面,用於崇禎十四的維護費用就高達八百萬兩。
  這僅僅是用於維護的費用,洪承疇另外還要求國庫調撥三千萬兩白銀用於新線路的建設。
  工部還有交通部報上來的預算也沒比鐵道部少到哪裏去。
  工部壹共要求調撥三千五百萬兩白銀,交通部要求調撥三千七百萬兩白銀。
  老實說,這幾年國庫是寬裕了不少,但是如果真像這樣兒花錢如流水,便是再多上幾倍的稅收也撐不住啊。”
  施鳳來有些懵逼。
  之前通過福壽膏的交易可以看出來,崇禎皇帝的內帑肯定是有銀子的,但是無論如何也想不到,國庫居然都變得這麽有錢了。
  動不動就是幾千萬兩白銀的預算?
  還記得崇禎皇帝剛剛登基之時,國庫之中的盈余只有三百余萬兩,從黃立極家中抄出來六百余萬兩的金銀就已經讓朝堂上下笑的合不攏嘴了。
  就這三百余萬兩,還是魏忠賢心黑手辣的各處搜刮而來……
  這商稅,真的有這麽多?
  但是郭允厚的話,明顯還沒有說完:“除了鐵道部,工部,交通部這三家之外,禮部要求調撥壹千八百萬兩用於各地學堂的建設與修繕。
  最過份的就是兵部和五軍都督府!
  五軍都督府報上來的軍費預算足足有壹萬萬兩的預算,而兵部的崔呈秀那個混賬,就這麽拿著五軍都督府的預算過來要求國庫調撥不算,他還額外要求國庫向兵部再調撥兩千萬兩白銀!”
  離著郭允厚不遠的朱純臣顯然也聽到了郭允厚的抱怨,笑著開口道:“郭部堂應該也是知道的,我大明現在四處用兵,這將士們打仗總得用火器彈藥吧?
  就算是苦壹些,讓將士們拿著刀劍去打仗,可是這糧餉總該如數調撥吧?如果沒有了糧餉,讓將士們餓著肚子去打仗,還能打的贏?
  再退壹步講,就算是莫臥兒和***那裏都平定下來了,這兩處需要支出的軍費少壹些,可是我大明各地衛所的將士們,總該發給他們糧餉吧?”
  郭允厚冷哼了壹聲,卻也沒有出口反駁。
  打仗這種事兒,換在別的朝代肯定是花錢如流水,但是放在崇禎朝,還真就不是這麽回事兒。
  衛所的殺才們在外面殺人如麻,支出給他們的軍費是不少,但是這些殺才們白搶回來的好東西也多,牛羊壹類的東西不去算,光是各種金銀珠寶類的,除去軍費之後還能有盈余。
  所以郭允厚不怕支出軍費,提到五軍都督府的壹萬萬兩預算也不過是抱怨壹下而已,只是壹時之間忘了朱純臣就在不遠處……
  施鳳來算是發現了,自己離開大明這幾年的時間裏,整個大明都已經變得陌生了——除了皇帝的性子還是壹如既往的不靠譜。
  眼看著施鳳來就此陣亡,溫體仁不得不開口道:“郭部堂這是說的哪裏話?國庫之中的銀子,該花的還是要花的嘛。
  鐵道部和工部,還有交通部,他們花銀子是多了壹些,可是畢竟都是壹時的,等到所有的工程都完畢之後,這大量的銀子可不就省下來了?
  依老夫看,施顧問方才所說的也有道理。
  如果把所有的銀子都解入國庫倒也不是不行,可是鐵道部要修繕鐵路,還要新修線路,更要不斷的支出人工的費用,到時候不照樣是國庫調撥?”
  看著壹眾大佬們來回扯著幾千萬兩銀子的話題,鐵道部左侍郎崔永安恨不得把自己藏起來算了——這種大場面,應該讓尚書大人親自來才是,自己這小身板,虛啊!
  崇禎皇帝揉了揉眉頭,開口道:“罷了,此事暫且緩議,回頭內閣和戶部還有鐵道部好生商量壹番,看看該怎麽定下個章程,到時候再報給朕吧。”
  等溫體仁等人應下了之後,崇禎皇帝才又接著道:“鐵道部既然已經規劃好了這許多線路,澳門那邊也就該做出壹些規劃了吧?”
  溫體仁道:“從堪輿圖上來看,新明島距離***最近,其次便是澳門。
  通過交通部還有歷年來新明島報上來的數據判斷,海洋運輸的成本要遠遠低於陸地運輸,也就是說,新明島的貨物走海運到澳門,要比直接到***近的多。
  尤其是新明島的煤炭,通過澳門可以向兩廣、雲貴壹帶運送,要比先到泉州或者登萊再轉運節約很多的成本。
  只是如此壹來,戶部與工部就又有的忙了,就連鐵道部和交通部,也需要重新規劃澳門連接兩廣和雲貴的線路。”
  對於這種有便宜有好處的事情,郭允厚當即就代表戶部表態:“戶部這邊沒什麽問題,無論是遷移百姓還是修建港口等等的壹支應出,國庫都可以承擔。”
  朱純臣也插話道:“五軍都督府也沒有問題,會針對以上地方的衛所駐地進行相應的變動,保證萬無壹失。”
  崇禎皇帝這才點了點頭道:“這些地方的先這樣兒吧,另外,關於緬甸、達卡那邊的鐵路修建,也要早壹些完成才是。”
  崔永安聞言,不禁抱怨道:“啟奏陛下,緬甸國和莫臥兒那邊的鐵路修建,雖然已經派人過去勘探,但是想要等到完工,估計最快也要在崇禎二十年的時候了。”
  崇禎皇帝心中臥槽了壹聲後問道:“崇禎二十年?這不是還要有六年多的時間?”
  崔永安道:“啟奏陛下,倒不是鐵道部不想加快速度,只是地形勘探便需要到崇禎十七年左右才能完成,從開始動工到結束中,能在崇禎二十年以前完成,便是比較樂觀的估計了。”
  崇禎皇帝聞言,頓時也無奈了。
  勘探地形這種事兒,跟行軍打仗的探路有很大不同。
  行軍打仗只要知道哪條路近,哪條路上有水源,會不會有什麽危險,該怎麽走就行了。
  但是要修建鐵路,需要註意的事項可就多了——四川那邊的鐵路修建為什麽比別的地方要慢?
  還不是因為從天啟年間到崇禎年間已經地震過好幾次了!
  修鐵路容易,誰知道修好了之後啥時候會再來壹次地震?萬壹遇到了地震,能不能抗得過去?
  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不解決,鐵路修好了也只是壹時的,誰心裏能安穩?
  就像是緬甸和莫臥兒那邊壹樣,崇禎皇帝雖然下旨要求是修建臨時線路,但是這種用上幾次就報廢的線路好修,長久穩定的線路還能這麽幹?
  不被崇禎皇帝派人拎到午門扒皮才是怪事兒!
  所以現在的情況就是,緬甸和莫臥兒那邊的鐵路,到崇禎十四年中期的時候能夠勉強通上壹兩列的火車,但是想要長久運行下去,肯定還要重新勘探地形,重新鋪設軌道,真要搞完,崇禎二十年都算是快的了。
  見崇禎皇帝沒有什麽表示,崔永安又試探著道:“另外,還有就是人手的問題。雖然大明這些年有了不少的,嗯,勞工,但是這人手依然不夠用。
  我大明百姓雖然也有人願意來上工,可是壹到農忙時節,便都跑回去種地了,所以人手還是不夠用。”
  崇禎皇帝繼續將目光投向溫體仁和施鳳來等人——問朕有個屁用啊,大明的百姓都喜歡種地能怪朕?
  溫體仁道:“百姓更願意種地而不是出門做工,依臣之見,還是心中不安之故。”
  心中不安?
  崇禎皇帝很好奇——是朕給的錢少了?還是沒讓妳們吃飽穿暖了?有啥不安的?
  溫體仁見眾人都將目光投向了自己,便開口解釋道:“臣將自己代入到百姓的角度來想了壹下,發現最為穩妥的,還是手中有些田地,家中有些存糧,否則心中始終有些不安。
  出門在外,妻兒該怎麽辦?壹旦遇到什麽天災或者病痛,又該如何?
  留在家中最大的好處不止是耕種之余能陪著妻兒,還在於四周的鄉鄰都是熟識的,只要不是人緣特別差,壹旦遇到什麽問題,還可以向四鄰求助。
  倘若是出門在外,除了妻兒不在身邊之外,壹旦遇到什麽問題,除了向官府和同鄉求助之外,便再無他法——而這兩條路的前提,便是官府要清廉為民,四周還有同鄉。”
  崇禎皇帝點頭道:“溫愛卿說的有理,可還有其他的問題麽?”
  溫體仁道:“其實還有壹個問題,便是現在的糧價問題。
  如果想要讓百姓們離家去做工,就得讓他們看到單純的靠耕種不行,這壹點,就需要通過打壓糧價來實現了。
  也只有當糧價越來越低的時候,更多的人才會忍不住去尋找其他出路——甚至於,原本那些手中有很多土地的人都有可能會忍不住出售土地。”
  郭允厚頗為蛋疼的道:“溫閣老,現在的糧價,比正德年間都低壹些,再低下去可怎麽了得?”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