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稍候...关闭

我的系統不正經

瘋神狂想

都市生活

大美院陶研中心大樓之內,陶藝勻工作室之中,壹群年輕人正在熱火朝天的工作!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壹千八百七十八章 唐代雕塑,史上最高峰

我的系統不正經 by 瘋神狂想

2023-12-17 10:41

  古代先民盡管尚未發明鐵質鑿刻工具,但他們已能用最概括的點、線反映出對象的客觀實際。
  這些器物的形、線都是那樣優美,是那樣對稱精確。
  古代先民已完全懂得,最美的形式同時也是最為便利實用的器型。
  我們中華民族,從夏商周開始,石雕就壹直存在。
  夏代肯定是壹個具有爭議的時代,但是我們國人卻是自信,這個時代確實存在。
  最近的證明,就是在發現了夏朝皇城臺遺址,而在其內雖然沒有發現文字,但是卻發現了多種石雕作品。
  我國的石雕藝術,雖然從舊石器時代就有,但是因為年代久遠,遺留下來的作品並不多。
  現在遺留下來的石雕,大部分都是以工具形式的作品存在。
  石器與石雕,雖然皆為石料加工而成的作品,但是從功能性和實用性方面,都有所差別。
  特別是石器更多的只是生活方面的作品,而石雕,則蘊含了圖案寓意,甚至還有部分的文字。
  所以不論在考古意義方面,石雕作品優於石器作品的。
  近日,石峁遺址考古發掘取得重要進展。
  聯合考古隊在對遺址核心區域——皇城臺臺頂壹處“大臺基”的南護墻進行完整揭露時,發掘出70余件精美石雕。
  這些石雕的發現,讓我國的石雕藝術從商代壹直遠推到了夏朝。
  這些石雕皆為夏朝早期石雕作品,其中包括了石柱,石器,石臺等多方面的雕刻品。
  可以說這壹次發現,對我國石雕藝術歷史的研究,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皇城臺是目前東亞地區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早期宮城建築。
  石峁遺址的發現,不斷刷新學界關於我國早期文明認識的高度。
  大臺基南護墻出土的這批石雕,遠超出以往學界對4000年前我國早期文明高度的判斷。
  這些石雕從形態和雕刻方面,都具備了極高的文明程度。
  從歷史方面來說,這些作品的發現讓我國的古石雕文化更加的豐富,文化的斷層得以彌補。
  石峁遺址是我國北方地區,龍山時代晚期至夏代早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
  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和外城三部分構成。
  2018年,在皇城臺臺頂東部,考古隊發現並確認了“大臺基”。
  2018年至2019年,考古隊廓清了大臺基的“四至”範圍,並對其南護墻進行完整揭露。
  皇城臺大臺基平面大致呈圓角方形,邊長約130米,四周以石墻包砌。
  南護墻用砂巖石塊錯縫砌築,墻體上發現有多個纴木洞,最高處殘高約4.5米。
  現在已經確認,這些護墻是我國現存最早的城墻,也是我國建築開始走向城鎮化標誌的最古老的遺址。
  在這些古建築之中,石雕自然是不可或缺。
  70多件精美石雕,就是大臺基南護墻處最為重要的發現。
  這些石雕多數出土於墻體的倒塌石塊內,部分鑲嵌在墻面。
  石雕的雕刻內容大致可分為神面、人面、神獸、動物和符號五類,其中神面石雕體量最大。
  少量立柱型石雕,為兩面對稱的神人形象,其中壹件橢圓形柱體立於夾道正中的地面之上,高度近1米。
  立柱型石雕,或已具備圖騰柱性質。
  目前確定這些應該為夏朝時期我國的圖騰,歷史要早於我國的龍文化。
  初步猜測為先民時期構想中的神人,石雕神人上,額頭,鼻子,眼睛,嘴巴,下方的胡須皆為抽閑人物形態。
  測年數據顯示,這批石雕的年代,應不晚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
  這些石雕也為皇城臺,在石峁城址內的核心地位,奠定了極其重要的物質基礎。
  它們應與石峁遺址發現的“藏玉於墻”,和用人頭奠基,具有相同的精神內涵。
  古人對於石有著強烈的敬畏感,甚至古人認為石頭中蘊含生命。
  通過加工出這些雕刻,讓神的形態呈現出來,這就是最早的我國石雕文化的來源。
  目前考古還在繼續,未來發現何種石雕尚不得知,希望更多的元素會被發現,讓我國文明藝術得以形成完美的閉合。
  從這壹次的考古發掘,已經確定夏代的石雕藝術,而到了商代,石雕藝術更加輝煌。
  繼二裏頭文化之後,是二裏岡文化,代表商代中期的遺存。
  這時的石器生產仍占重要地位,當時盛行各種陶塑制品,卻罕見引人註目的石雕作品。
  直到殷墟文化時期,進入我國青銅時代的鼎盛階段,石雕藝術又重新綻放出奪目的光彩。
  晚商著名的人物雕像,還有出自安陽侯家莊1004號大墓的臼石人殘像,殷墟婦好墓的376號石人。
  這些人物刻畫細致,服飾發式清晰可辨,是古代雕刻家對社會生活的直接表現,從而為後人留下了可供觀摩的範本。
  商代社會中盛行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觀,動物也是時人崇拜的神靈。
  因而石雕藝術家,尤其善於表現形形色色的動物世界。
  大型的動物石雕,多見於王都安陽殷。
  侯家莊出土的石鴨,造型粗重,周身有線刻紋飾,是壹種不拘泥原形的再創造。
  其尖喙和突目,勾活了猛禽的本質特征和兇狠的個性。
  其余細部皆被略去,其下雙足粗細不壹,是為了支撐平衡,也避免了單調感。
  其身上的羽毛和雙翼,則用線刻紋表示。
  這種於圓雕造型中融入圖案裝飾的手法,是商代雕塑區別於史前雕塑而形成獨自風格的顯著特點。
  接下來,石雕的盛世出現在唐代。
  唐代的雕塑是我國雕塑史的最高峰,仍分為陵墓石雕和佛教石雕兩大類。
  唐代佛教雕塑,仍以石窟造像為主,此外還保存下來少數平原佛寺彩塑和小型佛像。
  唐代造像以奉先寺造像為代表,雄偉壯觀,豐滿圓潤。
  這有力地體現了大唐風格的特征,其中又以敦煌彩塑為主體和精華。
  其數量之多,內容相當豐富,藝術水平達到很高的程度,是歷代造像所無法比擬的。
  唐代的造像已經成為獨立的圓雕,多為群像,中間坐佛,兩旁弟子菩薩。
  天王、力士遙相呼應。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