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章 臣有本奏
寒門崛起 by 朱郎才盡
2019-5-16 20:37
“三百裏加急,三百裏加急!”
“傳臚金榜,開門放行,阻者大罪,逆者重刑!”
清晨微亮,安慶府城門前,壹道煙塵滾滾,兩騎快馬從煙塵中直奔城門而來,其中當先壹騎驛卒手持壹卷蓋有大印的文書,上面寫著“馬上飛遞”字樣,馬不減速的直奔城門。請大家搜索看最全!更新最快的
後面那騎速度稍慢壹些,手中持了壹份黑色的封贈敕牒,卷軸形式,以葵花烏木為軸。緊隨著前面那匹馬,也是不減速的直奔城門而去。
其實後面這騎和當先的那騎並非壹起,他們是在鄰近安慶府時遇上的,他們都是從京城出發的,後面這壹騎比前面那騎要早出發兩日多,不過他送達的封贈敕牒要求僅是200裏加急,所以才讓後面那騎在安慶府前不遠處追上。
安慶府看守城門的兵士遠遠的看著策馬而來的驛卒,再看看他們手中高舉的文書,壹刻也敢停留,快快的疏通了城門讓他們通行。
終於,傳臚金榜和封贈安人的旨意終於來到了安慶府。
與此同時,當奔馳了數天的驛騎到達安慶府的時候,遠在京城的朱平安已經結束了他三日的鴻臚寺培訓,正值上表謝恩的日子。
按照要求,三日的鴻臚寺培訓完畢後,由狀元率領諸進士上表謝恩。大約也算是對鴻臚寺三日禮儀培訓效果的檢驗吧,這次上表謝恩是標準的朝會,也就是說這壹日剛好是文武百官上朝的日子。在朝會上謝恩,最是能檢驗新進進士的禮儀了。
本次朝會設在了西苑,上次嘉靖帝能夠出西苑去紫禁城已經實屬不易了,這次能夠在西苑按照召開朝會,已經讓文武百官很滿意了。
這才是年初啊,能見到嘉靖帝兩次,已經大大出乎他們的意料了。要知道,往年嘉靖帝都不上朝的。他們好幾年都別想見嘉靖壹次。西苑就西苑了,別要求太高了,嘉靖帝能夠在煉丹修仙之中抽出時間召開朝會,文武百官已經滿意的不能再滿意了。
這壹日。朱平安在壹大早就穿好冠服,早早的來到了西苑宮門前。
在這個年頭,嘉靖帝上朝比中彩票頭獎要難多了,機會不易,文武百官都格外珍惜。沒用多久西苑宮門前便匯集了大明最為精銳的官僚集團。
到了時間後,西苑宮門大開,文武百官按照級別列隊而入,朱平安率領諸進士緊隨其後,
西苑已經不是第壹次來了,上次殿試考場就是設在了西苑太素殿,這壹次的朝會依然設在了太素殿。鴻臚寺的官員早早的就引領著宮內侍衛,將壹張雕刻有龍紋的表案,放在了太素殿門的東側大約三米遠的位置。
看著這張龍紋表案,朱平安心裏清楚。這張龍紋表案就是供自己代表諸進士放置謝恩表的地方。上表謝恩,都是固定程式,表的內容也米有什麽可發揮的余地,朱平安的謝恩表早就在鴻臚寺培訓時,在鴻臚寺官員的指點下寫好了。
很快,在錦衣衛護衛下的嘉靖帝車攆便從遠處而來了。
錦衣衛設的是鹵簿駕,鹵簿駕中的鹵這個字並非是鹵肉,而是“櫓”的通假字,是盾牌的意思。對鹵簿駕的規格有具體描述:“天子出車駕次第謂之鹵,兵衛以甲盾居外為前導。皆謂之簿,故曰鹵簿。”
錦衣衛手持銀光大盾,手舉著金瓜、寶頂、旗幟等儀仗兵器護衛在嘉靖帝的車攆周圍,隨行的還有宮廷樂師。壹路而來音樂不絕於耳。
晴空壹聲鞭響,嘉靖帝閃亮登場。
文武百官山呼海嘯萬歲萬歲萬萬歲,三跪九叩,跪地行大禮。朱平安領著諸位進士站在了臺階下,聽不清楚大殿內的動靜,只能隨著眾人下跪下跪再下跪。
君臣見禮完畢。便開始了本次朝會的正題了,狀元郎代表新晉進士上表謝恩。
壹個鴻臚寺的官員走下臺階,領著朱平安上了臺階,來到了大殿東門外那張龍紋幾案前,讓朱平安將謝恩表放置在這張龍紋幾案上。
朱平安來到龍紋幾案前後,在鴻臚寺官員引領下,下跪捧著謝恩表放在了幾案上。
放好表後,朱平安按照在鴻臚寺培訓的要求,再次行了壹個三跪九叩大禮。行禮完畢,朱平安再次退回臺階下的位置,領著新進進士在臺階下站好。
“進表”
鳴贊官中氣十足的喊了壹聲。
話音剛落,鴻臚寺的便有壹位官員從列隊中而出,走至龍紋幾案前雙手取過朱平安放那的謝恩表,走到大殿行大禮下跪,捧著西恩跪在了大殿中央。
“宣表”
鳴贊官再次中氣十足的喊了壹聲。
鴻臚寺的官員便跪著開始宣表,只宣讀謝恩表的目錄還有末尾總結。
“新晉進士覲見。”鳴贊官又喊了壹聲。
朱平安便領著新晉進士門走上大殿,向高坐龍椅上的嘉靖帝行三跪九叩大禮。
“爾某或入翰林,或入六部衙門,職我文字,黼黻我太平。儲德宅材,以用於汝他日,萬勿懈怠,否則朕絕不輕饒。”
高坐在龍椅上的嘉靖帝看著大殿內跪成壹片的新晉進士,滿意的點了點頭,開了金口。
“謹遵聖諭。”朱平安等人跪地回道。
再之後嘉靖帝便不再說話了,惜字如金,鳴贊官宣布禮畢,朱平安等人起身謝禮,然後在鴻臚寺官員的引領下來到了文官的最後,排隊站好。
壹般而言,上表謝恩完畢,那麽本次的朝會也就圓滿完成了,嘉靖帝回宮,諸位文武百官各回各家。
不過今日有些區別。
在鳴贊官按照程序宣讀完,正要按程序結束本次朝會的時候,突然壹個聲音出從文武百官隊列中傳了出來。
“臣有本奏。”
壹個清晰的聲音打破了壹殿的安靜,將人們的註意力全都吸引了過來。
在眾人眼中,只見文武百官隊列走出來了壹位四十余歲,長相儒雅,身穿飛魚服的官員,手持笏板,大步凜冽走出隊列,向著高坐在龍椅上的嘉靖帝發出了疾呼壹聲,臣有本奏。
聲音清晰,鏗鏘有力,表情肅穆,視死如歸。
p